您现在的位置: 说鬼-听竹轩 >> 说鬼故事 >> 爱情鬼故事 >> 说鬼故事正文  
 
鬼故事搜索:
推荐说鬼故事蛊变
推荐说鬼故事十个经典鬼故事(6~10)
推荐说鬼故事十个经典鬼故事(1~5)
 
不生不灭处相见
作者:佚名   来源:网络

!”


  “我自调心,干你什么事!”我冷冷地回答。


  不要在我面前义正词严,我已经看见了你后面不可告人的祸心。天帝,我知道你恼羞成怒却无计可施。我虽然行走在红尘之中,可我如此自由,完全在上天的掌握之外。


  天帝的耐性到头了。


 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三月,我摩挲着那只玉箫,安详地死在邺都地方官翟仲侃的牢狱里,那年我一百零七岁,须发皆白。


(七)生灭


  我再一次地坐在路的中央,白衣如雪。


  芸,每次看见你清澈的眼睛我都要微笑,很安心的微笑。无论是生是灭,我都知道你在我身边。


  你走过来,很惊奇的样子:“你不想做人么?做人多好,别人看不透你的心思。”


  低头看了看自己透明的身躯,我叹了口气:“想,当然想。谁愿意做个一眼就被看透的鬼魂?”


  “那你为什么不去喝我奶奶的茶呀?喝了你就可以做不透明的人了,有无穷的城府和心机。”你的语音清脆伶俐,象珍珠散落在玉盘里。


  “队伍太长了,”我笑笑,“再说,我只喝酒,不喝茶。”


  “给我倒杯酒,我就吹箫给你听。”我懒懒地说。然后,我悠闲地抚摩着玉箫上那个秀雅的小篆“芸”字,等待着那杯叫遗忘的酒。


  你在我的身边,芸,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我的箫音。本来就无所谓最初和结束,或者说,最初就是最后。黄沙漫天的黄泉路中央,我全神贯注地吹箫,你屏神静气地聆听,我们衣裳雪白,旁若无人,一尘不染。


  这次见到天帝,我发现他的脸色又有些发青,虽然他的神色依然冷漠傲慢。


  “你吹得很不错么,这次吹的又是什么曲子?”


  “轮回。”


  我淡淡地说,坐在檀香袅袅的黄泉路中央,白衣胜雪。我知道天帝的眼神尖锐如锋刃,仿佛要将我万箭穿心可我依然直视着他,很安心地微笑。身边,芸悄悄握住了我的手。天帝勉强地笑了笑:


  “听说你是得道的高僧,高僧也堕入因果轮回么?”


  “不是不堕因果,而是不昧因果。”


  我的话语清淡,天帝却如同胸口被重击,身子晃了晃。天帝,虽然你高高在上于六道中最高贵幸福的天界,而我只是一个游荡在人世间的子民,不过,有一点你忘了。人比天神强的一点就是他有智慧,智慧给我苦难,而苦难让我丰盈圆满。总有一天我会超越你,超越你布设的轮回陷阱。


  我微笑着看着天帝,而他不再说话,甚至把尊贵的天颜隐藏进了香雾缭绕的珠帘后面。威严雄伟的仪仗慢慢走过,然后就听见天官洪亮的声音。


  我神态安详地转过身,轻轻拭去你眼角的泪水,芸。没什么好难过的,我轻轻地对你说:


  “别害怕,我们会相见的。”


  “我们在哪里相见?”


  “在不生不灭处相见。”


  我独自一人坐在黄泉路上,微笑平静,心中无惧无怖。


(八)复始


  是年六月,天下大旱。


  我身着雪白道袍,在城外搭台作法。天帝,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把我流放人间,赋我以智慧,授我以苦难,但你屈服不了我的心,你连它的边都摸不到。


  我站在祭台之上,仰头看顶上浓密翻滚的乌云。它们绵延数千里,没有尽头。


  悄悄摸了摸藏于腰间的玉箫,上面粉红色的丝绦依然鲜艳如新。我微微笑了笑,朝天举起手中白布包裹的桃木剑。


  “风来!”我低低召唤,神态从容。


  狂风顿起,吹动宽大的白衣,猎猎作响,散乱的长发在风中疾疾游走,遮挡住我的眼睛。我一动不动地站于祭台,视线从发丝间透射出来,等待与你明亮的目光相接。尖叫的风声中,我须发皆白,披头跣足,白衣如雪。


  没人注意我脸上洞察的微笑。


  时辰到了,我对自己说,猛地咬下舌尖,用尽气力喷出这口血。一道妖艳耀眼的红色冲天而去。


  我仰天大笑。


  从云端俯视下来,这个作法的妖道全身雪白,连面色都是,只有一张大笑的嘴中浸满鲜血,极度醒目的艳红。


  满城的百姓在祭台下面跪拜,屏神静气,不敢抬头望一眼。上天!他们都是驯良而畏惧的子民。


  可我不是。上天,我蔑视你的旨意,挑战你的权力,你的权柄束缚不了我自由的灵魂,征服不了我苦难的智慧。


  芸,让我们在不生不灭处相见。我在心底喃喃地说。


  一道眩目的闪电劈下,我被打得粉碎。


  倾盆大雨中,一块破碎的白布悠悠飘下,上面的血迹浓艳美丽。


(完)

 

(听竹说鬼,纯属娱乐,感谢光临听竹轩,请继续欣赏www.shuogui.com其他故事)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

 
  首页 | 说鬼故事 | 灵异故事 | 鬼神知识 | 神秘现象未解之迷 | 听竹轩原创 | 流行网络小说 | 幽默笑话 | 恐怖图文 | 收藏本站 | 设为首页 | 免责声明